《中國時報》的〈迷途的國民黨系列〉社論談及認同問題,的確,認同是兩岸和平的基礎。如果兩岸連基本的身分認同都分歧了,衝突也就不再是民族內的內部矛盾,而是國族間的敵我矛盾。從這個角度來看,「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重疊認同比率愈高,兩岸愈有一家人的認同,和平的可能性就愈大,反之,排他性的「我是台灣人」的認同愈高,兩岸和平相處的可能性就愈小,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就愈大。
在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時期,「我是台灣人」的認同快速增加,「我是中國人」的認同快速下滑。到馬英九執政期間,「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重疊認同快速下降,幾乎全部轉移到「我是台灣人」的認同,其增加比率更超出陳水扁時期約8%。因而就身分認同而言,馬英九任內完成了李扁兩人都不可能完成的去中國化任務。
為何在馬英九任內,「重疊認同」下降,而「我是台灣人」的排他性認同卻上升?除了因為馬英九沒有導正民進黨執政時錯誤的身分認同論述及政策外,他自己的政治論述也扮演著推波助瀾的角色。
這個虛構出來的「一邊一史」的台獨史觀,從李登輝開始、陳水扁接力,一直到馬英九任期結束,都沒有被導正過來,等於中國國民黨代替民進黨執行了8年的去中國化工作。在面對228事件、兩蔣名譽時,馬英九的外省原罪感,讓他只會道歉,而不願勇敢地去捍衛歷史的真相。這8年期間,不僅是馬英九,也包括現有的高層人物,均不敢也不願意提「我是中國人」,更有黨內高層主張國民黨要本土化,所以應去掉或少提黨名中「中國」兩字。
在兩岸政治論述方面,即使1992年的「九二共識」也包括當時兩岸曾均有表述「同屬一個中國」、「謀求國家統一」等內涵,但是中國國民黨在2008年執政以後,卻僅把「九二共識」等同於「一中各表」,並將「謀求國家統一」改為「不統不獨」,主張兩岸「維持現狀」即可。
2008年以後的中國國民黨其實是延續了李登輝在1999年提出的「特殊國與國」關係。差別在於李登輝是明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主權互不隸屬的兩個主權國家,只是有歷史、文化、血緣、地理的特殊性,而國民黨則是還有把《中華民國憲法》掛在嘴邊,認為「一中」就是中華民國,但也容許對方說「一中」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不論如何表示,中國國民黨與李登輝都將兩岸視為「異己關係」,即你是你,我是我。民進黨也是將兩岸視為「異己關係」,差別在於民進黨認為兩岸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台灣國(或中華民國)之間的異己關係,但中華民國就是台灣。
中國國民黨雖然主張「維持現狀」,但何嘗不知道兩岸目前是處於政治敵對狀態,北京仍視現在為內戰的延續,因此在國際上要斷絕中華民國的正當性,在軍事上要保持對台灣的壓制。國民黨在其8年執政期間不尋求兩岸政治對話、結束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等於放任兩岸的敵意繼續存在。
認同本身就是一種歸屬感。在兩岸政治關係上,國民黨選擇「各說各話」的各表,視兩岸為「異己關係」,容許兩岸的敵對。請問,在這樣的情形下,民眾如何能夠得出「我也是中國人」的歸屬認同選項?所以在中國國民黨執政期間,「重疊認同」的比率會快速下降,而且幾乎全部轉為「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認同,其實一點也不奇怪。
中國國民黨迄今仍然沒有查覺到,其「一中各表、不統不獨、維持現狀」論述,已經喪失了兩岸的主導論述權,甚而助長了兩岸為「異己關係」的身分認同,它不僅自我放棄了解決兩岸敵對狀態的主動權,反而成為台獨認同的幫手。
如果中國國民黨仍舊繼續選擇守殘抱缺,自我放棄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話語權,它在台灣就已沒有存在的意義,北京會選擇取代它的合作者,又或者自己來,這不是我們所樂見的。但是,中國國民黨若不能自我覺醒,旁人又能如何呢?就只能讓這個百年大黨灰飛煙滅吧!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180415002416-262105?chd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