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方法論 藍營必答題

· 政治思想

 有感於台灣民眾贊同統一與台獨的比率已經開始轉變,《中國時報》14日發表〈撬動統獨板塊的翻轉〉社論,提出未來的統一必須符合4個條件,也就是統一的「條件說」,包括:中華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主體、台灣人就是中國人、經憲政程序的同意、台灣要有好處。

這4個條件中,前面兩個取決於台灣自己內部的撥亂反正。近年來,民進黨以多元為訴求,宣揚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但拒絕認同台灣的多元文化是以中華文化為主體,其目的在去中國化,走文化台獨的路線。民進黨不承認自己也是中國人,而主張台灣民族屬於南島語族,其目的為建立「一邊一族」論述。民進黨這兩個乖違的立場使得兩岸關係不僅不會好轉,反而會惡化,甚而促使大陸走向「急統」。

後面兩個條件是兩岸要共同努力的。簡單來說,是屬於統一的「方法論」問題,也就是在追求統一的過程中,兩岸應該用什麼方法才能照顧到兩岸人民的核心利益與價值信念。

在談兩岸統一時,首先應確定的原則是,不應該是誰吃掉誰,而是「共同締造」未來的統一。共同締造的過程中,不應讓任何一方委曲,而是相互的尊重與包容。經濟交流固然很重要,但是心靈的契合更重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當然需要,但是兩岸如何創造一個和平的政治環境、建立一個可共同運作的機制,更是必要。

迄今為止,兩岸仍處在政治敵對狀態。除非直接「武統」,很難直接從敵對跳到統一。如果想要以和平的方式統一,就要有方法。第一步,兩岸應該努力結束敵對狀態,並在「相互尊重彼此為憲政治權」與「承諾主權不分裂」的前提下,簽署和平協定,讓兩岸可以在和平的框架中發展。在這個「和」的階段,兩岸應放棄武力作為工具,並協商在國際間的共同參與。

第二步,兩岸應在相關議題上建立共同體,從「分治」走向「共治」。在這個「合」的階段,兩岸各是憲政主體,但在相關議題上也應創造出新的主體,即步入兩岸「各有主體、共有主體」的階段,這也是歐洲統合的經驗,值得兩岸參考。

就方法論而言,「和合」是兩岸從「敵對分治」走向「和平統一」的最佳路徑。缺少這個過程,台灣就會有政客利用「敵對分治」現狀來強化「敵對」的作法,促使兩岸走向「主權分離」,北京也有可能直接訴求「武力統一」。有了這個和合過程,「台獨」就沒有任何滋長的空間,「統一」才有可能是和平、共同締造的。

該社論中還提到,由於缺少對於統一的共同認識,使得「國民黨或者藍營一直處在分裂的臨界」,也由於缺乏對統一的論述,使得所謂正藍或深藍「飽受賣台質疑」,「統一主張一直處在汙名化的狀態。這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一方面讓在台灣主張統一的人愈來愈不敢說話,另一方面則讓國民黨更加避談統一。」

的確如此。國民黨或藍營如果避談統一,將不再有存在的意義。如果藍營自己沒有統一的「方法論」,亦難以凝聚。面對支持統一民調的快速提升,如何建立「統一」的「方法論」,不論是對藍營自己或是為了台灣的未來,已是刻不容緩了。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孫文學校總校長)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180214003853-262105?chd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