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國操弄還喊爽

· 國際關係

薩爾瓦多與中華民國斷交後,美國終於忍不住了,除了批評北京片面改變現狀以外,也表示將審視美國與薩國之間的關係。為了防止骨牌效應,美國駐尼加拉瓜與宏都拉斯兩位大使提名人,均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聽證會表示,將促使這兩國與台灣維持邦交列優先項目。

有了美國的幫忙,看來台灣在拉丁美洲的斷交潮可以擋一陣子。這當然不是因為美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正義感」,而是美國擔心後院繼續失火,成為北京制美的地緣前沿。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兩岸在拉丁美洲的邦交戰,已經不再是台北與北京的對決,而是北京與華府的較量。

如果美國真正要替台灣維持邦交國,為何不自己率先與台灣建交?這樣的質疑完全合理,但答案也很簡單,因為從1949年起,台灣就只是一張牌,其地位與角色為何,美國不是以台灣的需要而是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考量。

美國為了對抗蘇聯,需要中國大陸,因而調整全球戰略,中華民國就在1971年被迫退出聯合國,並失去以國家身分參與國際組織的資格。為了圍堵蘇聯戰略上的需要,也為了引領、更為了要和平演變大陸,1979年華府與北京建交,美國也從此不再視中華民國為一個國家,卻以《台灣關係法》,把台灣當成是一個「類國家」來對待。

「類國家」的基礎是兩岸「分治不分裂」,即美國固然採行「一個中國」政策,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也認為台北政府並不在北京政府的管轄之下。簡單來說,美國不認為台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也不支持台灣獨立,但台灣卻是個自主的政府,其合法性基礎在於憲法沒有中斷,正當性基礎在於行使民主選舉。至於兩岸關係應如何解決,美國認為自己不應介入,而希望兩岸「和平解決」。

「類國家」的定義是流動性的,要把台灣定義成什麼樣的「類國家」,取決於美國對自己國家利益的考量。當華府在全球戰略、經貿上需要北京時,台灣的「類國家」成分就往百分比低的方向下滑;如果雙方有矛盾或衝突時,「類國家」就向百分比高的方向提升。

近來中美貿易戰如火如荼,華府已將其視為「全球霸權」的保衛戰,此一場戰役的維度絕非僅在經貿,時間也會曠日費時,美國因而會需要打台灣這張牌。從《台灣旅行法》取消美台官員的接觸限制與互訪;《2019年國防授權法》提升美台的軍事交流,參與軍事訓練演習;出手協助台灣維持邦交國等等來看,美國已把台灣往《類國家》的最高點推。至於華府會否為了遏制北京的需要,而打破其以往「和平解決」的原則,不惜以兩岸衝突為代價,是下一個值得觀察的問題。

蔡英文政府應該很樂意看到這些趨勢,因而更有恃無恐地走其「分離」的道路。但是其中存在幾個可能危機:第一、北京如何解讀美國逐漸掏空「三公報」、提升台灣「類國家」身分的做法?會有什麼反應?第二、美國目前打台灣牌的做法會否擦槍走火,而一發不可收拾?第三、台灣在美國「類國家」的認定中,完全沒有主動性,一旦美國把台灣高高舉起,又突然放下時,台灣如何自處?

一個古老的道理,自己的命運不能放在別人的手上。民進黨政府帶給台灣的危機,就在滿足於美國的對台政策,而不知自己正在被操弄。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孫文學校總校長)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180827003676-262105?chdtv